profile

家齊心理師的電子報

#心理學 #人際關係 #溝通分析 #愛情心理學

那晚我抱著吉他睡著,才發現努力也能讓人麻木

20251025 「基本功」沒有錯,錯的是我們以為那就是全部。 ↓ 嗨,Reader: 高中時,我曾經練吉他練到睡著,就這樣抱它睡了一晚。 聽到這個小故事,你會覺得: A. 我一定很熱愛吉他 B. 我上課真的太累了 C. 我用了錯的方式努力 D. 其他(像:是那你會彈Hotel California了嗎?) (歡迎回信跟我說XD) 以前,我覺得答案是A跟B。 畢竟剛學吉他的時候,老師都會說「基本功很重要!」 所以每天都要記得練手指、爬格子(可以想成是手指的肌力訓練)。 那時候我是個認真的孩子。老師說要多爬格子,那就爬吧! 於是每天放學寫完作業,我就開始一顆音一顆音地彈…… 卻從來沒有練過,我最想練的那首歌。 ——如果你好奇的話,那是日本樂團X Japan的《Rusty Nail》(聽歌點我) 最令人沮喪的是,那些比我晚練吉他的同學, 才彈了三個月的吉他,就可以上台表演兼把妹了。 就因為他們「不努力」,還沒爬過格子就開始練歌,反而得到了他們要的。 三個關於(教)學的啟示 後來陸續接觸了ATD教學設計、學習移轉(Transfer...

《中文怪物》讓我想起學語言的時光

20251012 學語言最難的,不是文法,而是孤獨。 ↓ 嗨,Reader: 你學英文是為了什麼? 有一次,我在國際即興劇的課後聚餐時,聽見大家笑得前仰後仰,我也跟著笑了幾聲,假裝聽懂。 但其實我完全不知道他們在笑什麼。 那一刻,我不是尷尬,而是深深的孤獨。因為,我真的好想聽懂你在說什麼,但我做不到。 你看過《中文怪物》嗎? 看到一群在台灣的外國人,努力為中文難題苦惱(有些我也不會),讓我有很多觸動。 因為,我想起在參加國際即興劇工作坊時(連結點我),為英文苦惱的樣子: 在國外學習最讓我挫折的時刻,不是上課,而是下課。上課時,大家會放慢語速。下課後,一解放,全都飆回1.5倍速。 然而同學間真正的交流、深度的對話,全發生在放鬆的時候。那時的我,卻只能尷尬陪笑,跟不上節奏。那種感覺就像是,人在場,心早就已經退場。 我的大學老師,曾研究過: 「台灣學生是怎麼放棄英文的?」(連結點我) 他發現,當我們學不會、跟不上,就會產生一種「空白感」。像是讀課文、背單字,全都像黑洞──聽得見聲音,卻不知道發生什麼事。 當語言成了壓力,學習就像災難。 所以當我看《中文怪物》,有三件事特別觸動我:...

為什麼我要寫《關係賽局》這本書?

20250928 看清人間冷暖,仍選擇溫柔 ↓ 嗨,Reader: 今天要跟你聊聊,為什麼我想寫一本關於《伴侶關係賽局》的書?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這本書: 劉墉老師的《我不是教你詐》。 小時候,我因為作文寫得還不錯,被老師鼓勵多看書、多寫作。當時他建議我看的是劉墉的《超越自己》、《肯定自己》與《創造自己》。 非常正能量。 有一天我在書店發現了這本《我不是教你詐》。沒想到,看起來這麼「邪惡」的書名,竟然也是劉墉老師的作品! 更令我驚訝的,是書上這兩句話: 我不是教你詐,是幫你看清世事。免得你被騙了,還在幫人數鈔票! 我心想,那個「幫人數鈔票」的受害者,會是我嗎?不是只要做一個好人,就會有好報? 長大後成為心理師,我又看到一本書,它告訴了我答案: 這本書談的是巨嬰,篇幅也特別巨厚 中國心理治療師,武志紅的《巨嬰國》。他說:絕大部分的人,沒有簡單活著的福份。 正因為如此,不是你做一個「好人」,就會有「好報」。 也不是你想要什麼,這個世界就該給你什麼。這是「巨嬰」的想法。...

當男人不說痛,他的傷去了哪裡?

20250921 當男人沉默時,他的心正在崩塌 ↓ 嗨,Reader: 自從上禮拜邀請大家閱讀我的新書書稿後,陸續收到不少朋友的參與、回饋與祝福,作為一個創作者,能這樣被你們支持是很幸福的。 謝謝。 這禮拜我去《大大讀書》(連結點我)錄了兩本說書,分別是:《毒性羞恥》與《男性內在療癒》。這兩本是我很喜歡的「男人心理學」書籍,也都是由男生撰寫的(其中一位還是男性的心理治療師,算是我的標竿)。 這次錄完之後很有感,寫了以下文章,預計也會投稿到人間福報。這邊搶先跟大家分享: 當男人沉默時:那些未被說出口的痛 ——從暴怒與成癮,看見男性內在的創傷與療癒之路 你是否覺得,男人都不愛講自己的感受?當我與越來越多的男人在諮商、團體與課程中相遇,我發現:男人不是不說自己的感受,而是不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創傷。因為創傷會帶來痛苦,痛苦會讓人脆弱,而男人並不確定別人會怎麼對待自己的脆弱。 事實上,許多男人坦白了自己的脆弱以後,受到了許多的批評指教。像是:「你已經過很爽了,還有什麼好抱怨的?」「你這麼懦弱,要怎麼當我們全家的支柱?」很多男人明白這點,所以他們選擇躲進自己的山洞,把一切的感受當成秘密。...

我在蒙古大草原學到的一堂課:關於自由、恐懼……和廁所

20250824 當恐懼來臨時,你敢放手嗎?↓ 嗨,Reader: 嗨,我回來了。這一趟去了「蒙古國」騎越野車(登山車)。對我來說,登山車最有趣的是:路,不是別人幫你鋪好的,是自己選的。 聽起來很自由嗎?自由的代價,是後果。你要承擔你的選擇。你可以騎在草地、泥路或是壓過石頭。 領隊說,你要相信你的車子。相信它可以跨過眼前的障礙。即使你的腦袋裡有一萬個擔心。害怕下坡跌倒,車輪打滑。 如果因為恐懼而用力按下煞車,反而會摔。 蒙古領隊Batbayar騎車過河(猜猜他是否成功了) 在蒙古的時間,也很不同。蒙古只有三個月的旅遊季(六到八月),冬天甚至可以冷到零下幾十度。即使八月來到蒙古,只要一陣風吹過,就冷得像是台灣的冬天。 於是,時間感變了。在台灣,我們會對家人說「今天天氣很冷,記得多加一件衣服。」在蒙古,我會說「這一刻烏雲來臨,冷了。」下一刻?也許是暴雨,或是大太陽。 時間以外,空間呢? 在大草原騎車的時候,沒有廁所。一眼望去,很能體會「風吹草低見牛羊」這句話在說什麼。 車騎到一半,想上廁所怎麼辦?就地囉。在一大片天地之間解放,感覺很特別: 這讓我想到,Keith Johnstone...

你是為自己而活,還是為父母的焦慮在活?

20250720 原生家庭的「命運五籤」你抽到哪一支? ↓ 嗨,Reader: 你是否也曾想過,影響孩子一生命運的關鍵,到底是什麼? 多數人會說:成績、才華,甚至是運氣。但心理學家武志紅說:真正的答案,其實藏在你和父母之間,那個無形的「關係模式」裡。 父母給的是愛,還是他們的焦慮? 所謂關係模式,即在關係中,誰能表達焦慮?誰來包容與化解?理想上,孩子表達情緒,父母陪伴消化。現實中,有些父母卻反讓孩子承受焦慮。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「小大人症候群」:親子角色錯位。 孩子本該被照顧,卻要反過來照顧父母情緒。而父母,則成了家裡最自私、最任性的「大小孩」。 當父母無法承擔焦慮,孩子怎麼辦? 舉個例子:國中的孩子想鎖門,不是想做壞事,只是想要一點自己的空間。結果呢?父母卻在門外不時探頭探腦,還順便評論幾句。朋友聽見後,孩子只覺得無地自容、焦慮爆表。 但承擔得起孩子焦慮的父母,會這樣回應嗎?他們會去理解「為什麼想鎖門」,發現其實孩子要的只是尊重和空間。有時,一句「我懂你只是想和朋友自在相處」就能解決掉一半的爭執。 但如果是把焦慮丟給孩子的父母,你可能會聽到這些話: 「你鎖門,是不是在裡面亂搞?」...

AI 會影響心理健康嗎?|數位三角與新世代諮商觀察

20250629 AI 幻覺:你的內心放大器 ↓ 嗨,Reader: 七月要來了!大家喜歡暑假嗎?有沒有什麼計畫?我的話,剛結束迴印劇團的《行李箱》演出(連結點我)。 接下來就是瘋狂拖搞趕稿的日子,希望,可以在八月休假前完成初稿......(請祝福我XD) AI 會影響心理健康嗎? 最近我接受了電視台的訪談,題目是:與 AI 做諮商,會不會影響心理健康? 我的答案是: AI 不會害你心理不健康。 但它「一本正經說幹話」的習慣,會放大你的弱點。 比如:本性依賴的人,會因為 AI 合理化你的依賴。 這現象稱為「AI 幻覺」,指的是: AI 為了繼續和你對話,編造一系列不存在的理論、金句與答案。(而且充滿自信。) AI 幻覺最危險的地方,在於它是一個人「內心自我」的放大器: 你下給 AI 的提示詞,必然反映了你的慾望 於是,AI 回應你的內容 = 內心慾望的放大器 就算你能用提示詞要求 AI 變得嚴厲,也是你希望它有嚴厲的一面 於是,AI 到底好不好用?取決於你的自我是否夠強大。 心理學講的「自我」有兩種: 欣賞自己,也想被別人好好看見的「我」(Self)...

你有多久沒有問過自己:「我是誰?」

20250607 從「不知道」開始的一趟旅程 ↓ 嗨,Reader: 如果我問你,「你是誰?」第一個跑進你心中的答案,是什麼呢? 這禮拜我去參加哈科米(Hakomi)的「愛的同在」訓練。這是其中一個練習。 Hakomi 源自印地安語,意思就是:「你是誰?」這是美國心理治療師,朗‧克茲(Ron Kurtz)發展的一種方法。 特別的是:在哈科米的練習中,不要你「立刻回答我是誰」。相反地,他請你待在「我不知道」的感受中一陣子, 並好奇,這一刻你的內心發生了什麼變化。 (先聲明:我不是哈科米的專家,今天的分享比較是我自己的經驗與發想—如果你想要學習正統的哈科米,可以參加他們的訓練課程。) (課程連結點我)→雖然官方表示四個課程沒有先後順序,我個人還是很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先參加「靜心」或「愛的同在」。 ▋我不知道 世界上所有問題,都有答案嗎?曾經我以為「有」。——以為只要努力學習,就能解答一切的問題。 事實不然。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是誰?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?或是活在這個地球上到底有什麼任務?...

三角關係,為什麼這麼難解?

20250525 當兩個人無法合作,「小三」就會登場 ↓ 嗨,Reader: 今天我們來談談三角關係。 三角關係,是愛情、教養甚至職場中,最令人頭大的一題。 因為,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。不知江湖險惡的人, 總是第一個溺死。 ▋何謂三角關係 簡單來說,當兩個人無法合作的時候,為了: .一爭高下 .緩和衝突 .找人訴苦 我們有可能會把「小三」拉進兩人世界, 讓小三發揮以下作用: .一爭高下→拉小三為我站台: 「你看「他」也支持我,二比一我贏了」 .緩和衝突→小三負責出包: 「一起罵『他』沒用,我倆就沒事了」 .找人訴苦→找小三當小情人: 「有了這麼好的『他』,我還要沒用的你幹什麼!?」 舉例來說: ▋為我站台 公司開會的時候,兩人意見不一,誰也不讓誰。 由於雙方職位、資源都差不多, 誰也贏不了誰。 這時候,誰有機會勝出呢? 答案是:可以拉攏盟友的那一位。 這就是為什麼: 有些人吵不過對方,就轉頭要主管「評評理」, 或是「裝可憐」向主管哭訴。 主管就是那個「小三」。 有這麼大牌的「小三」為我站台,還能不贏嗎? 不過,小三不只可以當裁判,有時候也可以當「出氣包」。 特別是在家裡。...

(重發)關係對話: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說到做不到?

關係,就像一盤棋 「有人進了,就有人會退」 ↓ 嗨,Reader: 這一封信,是之前(也許)沒能到你手上的那一封。 就在這對「過敏鼻」非常不友善的日子中,我的寫作計畫,終於來到下一階段。 最近在寫什麼? 之前有跟一些電子報的朋友提到,今年我有了第三份書稿的邀約。(如果你是新朋友,我的前兩本書是媽寶心理學、教學即興力) 這本書,說起來經歷了很多次的波折。 一開始想要致敬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,從二創童話的角度寫伴侶之間的人際溝通分析。其實我大綱都列好了: 不適應完美主義的白鶴(白鶴報恩) 過度努力的螞蟻(螞蟻與蚱蜢) 心理孤兒的小美人魚 還有,北風與太陽的孩子拒學了... 但還是在最後一刻被擋了下來。 後來,我們想寫一本如同「親職教養書」的伴侶對話書。研究後卻發現:小孩沒辦法選爸媽,另一半翻起臉來可沒在跟你客氣的。親職對話跟伴侶對話,彷彿太陽與北風(疑),風馬牛不相及。 再次暫緩。 最後,我決定老老實實地寫一本「伴侶對話」書。從「關係賽局」的角度來討論:伴侶溝通為什麼會越講越糟?還常為一些過幾天根本沒人記得的小事大吵?...

#心理學 #人際關係 #溝通分析 #愛情心理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