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file

家齊心理師的電子報

你是為自己而活,還是為父母的焦慮在活?


20250720

原生家庭的「命運五籤」
你抽到哪一支?

嗨,Reader

你是否也曾想過,影響孩子一生命運的關鍵,到底是什麼?

多數人會說:成績、才華,甚至是運氣。但心理學家武志紅說:
真正的答案,其實藏在你和父母之間,那個無形的「關係模式」裡。

父母給的是愛,還是他們的焦慮?

所謂關係模式,即在關係中,誰能表達焦慮?誰來包容與化解?理想上,孩子表達情緒,父母陪伴消化。現實中,有些父母卻反讓孩子承受焦慮。

這就是心理學上的「小大人症候群」:親子角色錯位。

孩子本該被照顧,卻要反過來照顧父母情緒。
而父母,則成了家裡最自私、最任性的「大小孩」。

當父母無法承擔焦慮,孩子怎麼辦?

舉個例子:
國中的孩子想鎖門,不是想做壞事,只是想要一點自己的空間。
結果呢?父母卻在門外不時探頭探腦,還順便評論幾句。
朋友聽見後,孩子只覺得無地自容、焦慮爆表。

但承擔得起孩子焦慮的父母,會這樣回應嗎?
他們會去理解「為什麼想鎖門」,發現其實孩子要的只是尊重和空間。
有時,一句「我懂你只是想和朋友自在相處」
就能解決掉一半的爭執。

但如果是把焦慮丟給孩子的父母,
你可能會聽到這些話:

  • 「你鎖門,是不是在裡面亂搞?」
  • 「我們小時候連房間都沒得鎖,你還挑三揀四?」
  • 「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了你好!」

這些「擔心」的背後,常是父母自己的焦慮在作祟。

孩子最終,學會的是什麼?

當孩子長期被灌輸父母的焦慮,
他們會逐漸放棄「成為自己」,
而是努力變成那個最貼心、最懂事的小大人——
只為了安撫父母的情緒。

你曾有過這種感覺嗎?
明明自己已經夠壓力山大了,
還得先安撫爸媽、先顧好家裡的「和平」?

原生家庭的「命運五籤」:你抽到哪一種?

武志紅為「原生家庭」劃分了五個層級:

  • 下下籤:父母以暴力或語言摧毀孩子心理空間,孩子成了出氣筒。
  • 中下籤:父母用抱怨、訴苦等方式,不斷轉嫁焦慮,孩子是情緒垃圾桶。
  • 中籤:父母無法真正承接孩子焦慮,但也沒再加壓,雙方算是「各自安好」。(武志紅認為,理論上這是 60 分及格,但在華人社會,或許已是 85 分高標了。
  • 中上籤:孩子能表達焦慮,父母能容納、消化。
  • 上上籤:父母不只承接情緒,還教會孩子探索世界。

你覺得自己抽到哪一種?
還是你從來沒想過,
原來「焦慮接力棒」早已傳到你手中?

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?

這幾年,越來越多人熱衷討論原生家庭,
甚至會把一切困境都歸咎於父母:
堅持只有父母認錯、道歉,自己才能痊癒。
(否則就要無限期「報復性擺爛」)

真的是這樣嗎?

如果你一直等待審判結果,就把自己鎖在了原地。
理解過去,是為了找回被焦慮掩蓋的「我」——
不是為了開法院審判父母,而是為了重新掌控人生主導權。

以「我」之名,再活一次。

什麼才叫「以我之名」真正活過?

有了「我」,你才會:

  • 真心說出「我喜歡」什麼(熱情)
  • 勇敢展現「我擅長」什麼(專業)
  • 主動提供「我能貢獻」什麼(志業)
  • 決定「我想為世界做什麼」(使命)

這,就是日文裡的「Ikigai」(生き甲斐)——活著的意義。

很多人不是不想活,
而是從沒以「自己」為名,真正活過。

嘿,換你了!

你的成長路上,
有哪些時刻「丟失了自己」?
你又是怎麼嘗試找回來的?

回信和我聊聊你的經歷、你的掙扎,
或你對「Ikigai」的看法——

P.S. 如果這封信讓你有共鳴,也歡迎分享給需要的朋友。
讓更多人,能夠找回那個「完整的我」。

家齊

嘿,回信給我吧!

我喜歡寫信,也喜歡收信。如果你看了我的信,有了任何感想、疑問與回饋,歡迎你直接回信給我。

家齊心理師的電子報

#心理學 #人際關係 #溝通分析 #愛情心理學

Share this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