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,Reader:
嗨,我回來了。這一趟去了「蒙古國」騎越野車(登山車)。
對我來說,登山車最有趣的是:
路,不是別人幫你鋪好的,是自己選的。
聽起來很自由嗎?
自由的代價,是後果。你要承擔你的選擇。
你可以騎在草地、泥路或是壓過石頭。
領隊說,你要相信你的車子。相信它可以跨過眼前的障礙。
即使你的腦袋裡有一萬個擔心。
害怕下坡跌倒,車輪打滑。
如果因為恐懼而用力按下煞車,反而會摔。
|
蒙古領隊Batbayar騎車過河(猜猜他是否成功了) |
在蒙古的時間,也很不同。
蒙古只有三個月的旅遊季(六到八月),冬天甚至可以冷到零下幾十度。即使八月來到蒙古,只要一陣風吹過,就冷得像是台灣的冬天。
於是,時間感變了。
在台灣,我們會對家人說「今天天氣很冷,記得多加一件衣服。」
在蒙古,我會說「這一刻烏雲來臨,冷了。」
下一刻?也許是暴雨,或是大太陽。
時間以外,空間呢?
在大草原騎車的時候,沒有廁所。
一眼望去,很能體會「風吹草低見牛羊」這句話在說什麼。
車騎到一半,想上廁所怎麼辦?就地囉。
在一大片天地之間解放,感覺很特別:
這讓我想到,Keith Johnstone 在《即興》一書提到:
人們會跋涉千里,只為看一眼「風景」。
一個好風景的核心要素是「夠遠」,最好眼前沒有任何東西打擾。
當我們站在山丘上,望向五十英里外的群山,
那是一種你的空間(地位)毫無阻礙地向外延伸的愉悅。
人們前往海邊、讚嘆高山,大概都是(都市)過度擁擠的徵兆。
距離感和空間感息息相關:
如果我在荒原上遇到人,必須在「能聽見喊聲」的距離就舉手高喊「不好意思!」
但在擁擠的街道上,我甚至能擦肩而過,卻不必真的互動。
於是我懂了:把視野拉遠一些,恐懼就小了一點。
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廁所,是很特別的體驗。
可以感受到 KJ 所說的,我的「空間」向天地打開。
因為距離夠遠,我感受到自己的眼光、感官也變得寬廣......
古早人說的天地合一,大概就是這樣吧。
回到台灣,我更留意自己的「每個選擇」。
雖然在城市沒法騎登山車,也不會沒事把車開到土坡上,
我把車子,當成「身體」的延伸。
在蒙古,我學著相信車子。在城市,我練習相信身體。當我把注意力放回這一刻、這一下──腳下的踏板、身體的重心、風吹過的方向......
選擇就變簡單:要不要跨過,踏就知道了。
這是我學會的事:
當視野被打開,心也跟著鬆開;
不再只追問「哪條路安全」,而是問「哪條路屬於我」。
|
|
嘿,回信給我吧!
我喜歡寫信,也喜歡收信。如果你看了我的信,有了任何感想、疑問與回饋,歡迎你直接回信給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