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控的焦慮世代:手機成癮,是假議題嗎?


畢竟你大概也是用手機看這電子報的...XD

2010年後,我們與手機的距離

嗨,Reader

最近天氣忽冷忽熱,像極了愛情(喂)

失控的焦慮世代

你讀過這本書了嗎?

手機成癮,是老派人士逢科技必反的假議題?還是已經在孩子間傳染的一場瘟疫? “2010” 這個年代,可能有一切的答案。

在 “2010” 之前的童年,「網路」仍是一個與同伴相處的遊樂場。雖然少年少女玩在一起,難免會排擠、吵架、受傷。他們從這些經驗中學會與「別人」相處。

“2010” 後,一切都變了。孩子不再需要出門,就能去到天涯海角。一切多虧「行動上網」。人際社交變得虛擬,虛擬帶來了比較,以及虛無感。

諷刺地是:研究發現,在這個父母用手機, iPad 陪著孩子長大,只要到全家、 7-11 就能連上網路的進步世代, ”2010” 年代的青少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孤獨感。

他們滑著發亮的藍光螢幕,悲嘆人生根本毫無意義。

▋抱著手機長大的童年

《失控的焦慮世代》作者,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‧海德特(Jonathan Haidt),大量回顧手機成癮的研究後,提出了三個大膽的論點:

  1. 抱著手機長大的孩子,會受到以下四種傷害:社交障礙、睡眠剝奪 、注意力碎片化、成癮
  2. 社群媒體對女孩帶來的傷害,可能大過於男孩。許多女孩因此受到自我厭惡、厭食暴食、甚至自傷自殘等心理議題所苦。
  3. 對男孩們來說,網路上的免費A片、電動手遊,讓男孩們不用出門,就可以享有廉價的多巴胺。這形成了詭異的現象:”2010” 年代的青少年,因為耍帥耍酷、講義氣挺兄弟而受傷的比率,逐漸下降。

然而,這些變乖、變安全的男孩,也開始感到憂鬱焦慮,內心空洞,活著沒什麼意思。他們用色情片迴避約會失敗的風險,對於要離開房間尋找魯夫口中的大秘寶(One Piece),感到不安,與不耐。

▋其他應該考量的因素

不要忘了,《失控的焦慮世代》這本書引用的研究數據,主要來自美國的青少年。作者也承認,他對亞洲或非洲的趨勢所知甚少。

(雖然他還是腦補地認為,亞洲的集體主義、以家庭為中心等特色,會讓青少年的孤獨感不那麼嚴重。)(喂!才不是這樣好嗎……)

因此,閱讀這本書時,我建議大家還要考量以下兩個因素,保持獨立思考:

▍文化差異

要預測台灣孩子的發展,比起美國,日本也許會是更好的參考指標。曾經有人說過,「台灣的社會發展,大約是晚了十年的日本」。

雖然,這句話,在當代台灣不一定還適用。但當我讀到《失控的焦慮世代》用一種很驚訝的語氣,形容日本竟然有繭居族的現象時,我只想挑起眉毛,問強納森‧海德特……

▍Covid-19

如果手機成癮是一場寧靜的瘟疫。那麼Covid-19就是敲鑼打鼓,喧鬧地逼著全世界改變、放棄或是死去。

還記得三級警戒的時候嗎?學校上課,線上。畢業典禮,線上。想要練瑜伽?當然線上!被疫情緊逼的那幾年,人與人的連結逐漸斷裂。

那麼,我們現在看到的孩子,以及他們與手機的距離,究竟是手機本身造成的?還是大環境也參了一腳呢?

疫情,是一場災難。災難帶來創傷。創傷,則改變了日常的秩序。當我與一些在疫情期間來諮商的孩子工作時,常常驚訝地發現:我習以為常的學校生活,像是:迎新、聯誼或是出遊,對他們來說並不存在。

也許,”2010” 的手機童年,加上 ”2020” 的瘟疫年代,已經解構了 80 年代父母的常識。只是,我們未必知情。

▋古老的解方

那麼,該怎麼辦呢?全新的挑戰,或許仍需要古老的方法。

也就是:

  1. 體會當下
  2. 覺察自己
  3. 探索世界

就像最近我跟夥伴辦了一場營隊,並在夜晚舉辦營火晚會。神奇地是,當火點燃的那一刻,不管是60歲的大人,還是6歲以下的孩子,都會把目光投向那神秘莫測的火焰。

那是用畫質再好的手機,都無法取代的體驗。

▋(杯塔讀者們獨享的)延伸閱讀

  1. 我在去年寫了一篇《空心病的誕生:那外在懂事成熟的孩子,內心早被挖了個大窟窿》(連結點我),其中探討的現象,或許更貼近亞洲孩子長大與被掏空的脈絡。再讀一次的朋友,可以留意其中提到空心病的幾個症狀,也跟焦慮世代指出的現象一致。
  2. 其實,我買了《失控的焦慮世代》後,第一時間讀的就是「第七章:男孩怎麼了?」畢竟我自己也寫《媽寶心理學》(連結點我),工作上也特別關注男孩與男人的成長。對於強納森‧海德特提到的現象,我覺得也呼應了《父親缺失症候群》這篇文章(連結點我)的討論。也就是:男孩的陽性成長之路,需要成年男性的引導。如果缺少了父親的引導,會使男孩迷路在廉價的多巴胺之中
  3. (有機會,我再聊聊多巴胺這個主題)

嘿,回信給我吧!

我喜歡寫信,也喜歡收信。如果你看了我的信,有了任何感想、疑問與回饋,歡迎你直接回信給我。

Read more from

試試這 5+1 個選擇 TA心理學:我們至少還有五種選擇 ↓ 嗨,Reader: 這兩個禮拜來了很多新朋友,歡迎你們! 如果你是這兩個禮拜,因為「系統思考」或「多巴胺」來訂閱的朋友。 我幫你準備了那兩封錯過可惜的電子報: 系統思考:為什麼設定新年目標,不一定是好事?(連結點我) 多巴胺:你的慾望不是你的慾望(連結點我) 許多朋友對多巴胺這個主題很有興趣—— 如果你也是,記得看到最後! 今天,我們來談談「選擇」。 很多人會抱怨:「我的人生困住了……我沒有選擇。」 像是: 老闆不給我加薪,但我又無法離職,我別無選擇。 家人說話很難聽,但我需要住家裡,我別無選擇。 真的如此嗎? 其實,從溝通分析心理學(TA)的角度來看,我們至少還有五種選擇。 5+1 個自我狀態:你比自己想的更有選擇 請先看看這張圖: 溝通分析理論認為,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五種基本的自我狀態。如果你看過皮克斯的《腦筋急轉彎》,這些狀態就像是主角萊莉腦中的情緒小人。在不同情境下,它們會輪流掌控我們的行為與思考。 不過,TA 理論不是依照情緒來分類,而是按照「功能」將這些狀態歸為三大類: 父母狀態(P) 成人狀態(A)...

因為多巴胺這惱人的小東西。 新的一年,請讓你的多巴胺猜不透 ↓ 嗨,Reader: 這禮拜我們來談談多巴胺。 這個小傢伙,不只掌管我們的快樂,也影響了追尋目標、滿足慾望的動力。簡單來說,那些讓你想得到但「伸出手拿不到」的感受,都跟多巴胺有關。 歡迎先看前導文(連結點我)。 多巴胺三原則 我開始研究多巴胺,其實是一位「男性成長」的老師建議的。 他說:「男人應該學習多巴胺的知識,才不會被慾望困住。」 確實。許多男人在長大期間,受到了電玩、色情片與賺大錢等慾望的挑戰。 有慾望沒有不對。但沒有管理好多巴胺,就會淪為慾望的奴隸。 因此我趁著今年春假,收聽了安德魯·胡貝爾曼(Andrew Huberman)的 Podcast 。他有一集內容(連結點我),專談多巴胺。我從中學到了以下三個重點: 維持多巴胺濃度的關鍵,不在於提升它——而是別讓它掉得太快 一次攝取了過量的多巴胺,會讓你接下來的多巴胺濃度長期處於低點 太習慣使用多巴胺補充劑提神、甚至「混酒」(像是咖啡+能量飲料),長期來說會損害你的動力與能量。...

這(應該)不是打臉文...... 當你「目標成癮」時,系統是解藥 ↓ 嗨,Reader: 向大家拜個早年!新春愉快,願你像蛇一樣蛻變新生。今天的文章,要應景地聊一聊:為什麼勤於設定新年目標,不見得是好事?這主題不小。前導文「千萬別對目標成癮:那讓你短視近利,又難以持續」我發在臉書(連結點我),歡迎先行前往閱讀。如果你還算習慣我在電子報的寫作風格,也可以直接看下去。 系統 VS. 目標 其實,這系列的文章始於我最近的疑問:「一直都聽到別人說要建立系統。像是寫作要有寫作系統,理財要有理財系統,就連去健身房運動的課表,最好也要系統化......」「他們口中的『系統』,具體來說到底是什麼東西?」 為了解決這個疑問,我找到三本書。 動機強化全書 The Little Black Book of Workout Motivation 萬維鋼的《佛畏系統》 人生勝利聖經 Tools of Titans 我運氣很好。第一本動機強化全書,是我在圖書館的未上架書車挖到的。當時看這書名,也沒想到會跟系統有關。結果我隨手一翻就看到第 6 章,「系統化:聰明實現你的目標」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