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,Reader
:
向大家拜個早年!新春愉快,願你像蛇一樣蛻變新生。
今天的文章,要應景地聊一聊:
為什麼勤於設定新年目標,不見得是好事?
這主題不小。前導文「千萬別對目標成癮:那讓你短視近利,又難以持續」我發在臉書(連結點我),歡迎先行前往閱讀。如果你還算習慣我在電子報的寫作風格,也可以直接看下去。
系統 VS. 目標
其實,這系列的文章始於我最近的疑問:「一直都聽到別人說要建立系統。像是寫作要有寫作系統,理財要有理財系統,就連去健身房運動的課表,最好也要系統化......」
「他們口中的『系統』,具體來說到底是什麼東西?」
為了解決這個疑問,我找到三本書。
- 動機強化全書 The Little Black Book of Workout Motivation
- 萬維鋼的《佛畏系統》
- 人生勝利聖經 Tools of Titans
我運氣很好。第一本動機強化全書,是我在圖書館的未上架書車挖到的。當時看這書名,也沒想到會跟系統有關。結果我隨手一翻就看到第 6 章,「系統化:聰明實現你的目標」。
《動機強化全書》認為,「不論你的雄心壯志是什麼,總有一個已知且可行的系統,能幫助你完成該目標」。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健身達人,他像許多有志健身的人一樣,因為在網路上尋找無效的方法,浪費了不少時間。
當他放棄了健身雜誌、論壇貼文,轉而尋找頂尖教練與科學研究的協助後,他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:最有效的方法,多半很簡單。因此,有效的系統,根本不會太複雜。
只是,平凡無奇的東西太難賣了。
他說,系統就是一連串的行動。只要這些行動有理論基礎(像是運動生理學),簡單好達成—接下來,只要一再重覆它們,就可以得到你渴望的結果。
像是:
- 想瘦下來,需要的是能量平衡
- 想改變身體組成,再加入巨量營養素與阻力訓練
- 想要每個月讀完一本書,每天花十五分鐘讀十頁
第二本是《佛畏系統》。這本最酷炫的論點,是把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這句名言,再往前推一步——佛畏系統!這句話除了聽起來很潮,還是有一些思考推論的:
- 因果關係很簡單,世界卻很複雜
- 因果關係如同骨牌——等你看到最後一塊倒下的那一刻,根本分不出來這悲劇,是之前哪一塊骨牌造成的?
- 因果關係並不科學,是思考的方便法門。
- 因為世界很複雜。就算你做對了所有事,也不代表你一定會長壽、健康與幸福。
既然因果關係難以分辨,與其尋找「可能不存在的單一原因」,不如找到「高機率發生此後果」的人事物。因此,系統思考,與機率思維息息相關。
最後一本是人生勝利聖經。由我的偶像提摩西.費里斯(Timothy Ferriss),訪談我的另一位偶像,職場諷刺漫畫「呆伯特」的作者,史考特.亞當斯(Scott Adams)。
史考特分享的精華,我都寫在臉書前導文了。推薦你去看。
(倒是史考特.亞當斯寫了一本書,專門談論「系統」對他人生的影響。中文書名翻得超爛!叫《我可以和貓聊一整天,卻沒法法跟人說半句話》......)
(原書名直譯的話,是:《如何在幾乎所有事都失敗的情況下,依然大獲全勝:這大概是我的人生故事》)
我建立系統的三個方法
不囉唆,直接上答案。
我用的工具如下:
(警告:不一定都適合你)
- Roamresearch
- Apple Watch,以及最簡單的 Google 試算表
- ChatGpt
為什麼是這三個工具呢?
還記得嗎,系統的四元素是:
這三個工具,都有助我發揮這四大元素。
▍Roamresearch
這些年,筆記軟體大概跟 7-11 的茶葉蛋一樣多。原本,我是因為卡片筆記法的緣故,跳進了 Roamresearch 尊爵不凡的大坑。結果今年我才發現,原來我的筆記系統,需要的底層邏輯是「清單」。
卡片筆記法,是很酷。但如果寫好的卡片不容易找,也是白搭(就算用搜尋功能好了,只要卡片一多、搜尋的關鍵字大家都,你一樣找不到)。這問題困擾我很久,中間一度跳回去用 iphone 的備忘錄,但一樣對它偏弱的搜尋功能感到困擾。
最後我發現了答案:
清單,就是把事情寫在同一個地方。
一個專案,一張清單,寫下所有你想到的東西。
如果你也是 Roamresearch 的信徒使用者,這段是給你的:我認為 RR 確實比起 Evernote 聰明,也比 Notion 輕巧,被比喻為「園丁」實至名歸。只是,適合栽種的土不是 Daily Note ,而是自創一個主題頁面,把所有東西都丟進去。我寫過一篇文章談這件事,歡迎參考(連結點我)。
▍Apple Watch,或 Google 試算表
自行車環島後(連結點我),我學會了一件事:數據化,是你的好朋友。
戴上 Apple Watch 後,我才知道騎不上去的坡,不是我不夠努力。
而是我的心跳已經 170+ 。
有了 Google 試算表(我與健身教練共用,他會替我更新課表,而我負責紀錄量化/質化的訓練資料),我開始知道自己這禮拜到底是進步?是退步?以及為什麼會這樣?
訓練課表告訴我哪些是「對的事」,紀錄表現讓我看懂哪些行動「對我有利」。
▍ChatGpt
我不是 AI 專家,挑 ChatGpt 而不是其他家的 AI ,單純是因為我已經繳月費了 XD。
最近,我改變了寫作習慣:先不急著下筆,而是跟 AI 聊聊天,告訴它我的想法、疑問與好奇,然後詢問它的意見。這些意見不是最終的答案,但會是創作過程中的靈感。
我也嘗試在寫完第一稿後,把它丟給 ChatGpt 修改(當然,要先餵資料訓練它學會你認同的寫作風格)。改完之後的文稿,有時候會少掉我自己的風格。因此我會參考它的建議,重寫第三稿(而不是直接發文)。
花時間嗎?的確。像是這系列的「系統」文章,就花了我快一個禮拜籌備。不過, AI 這個寫作教練,確實教會了我很多東西。
——我就像是史考特.亞當斯所說的,把寫作當成一個需要反覆練習,才能精通的技巧。因此,讓自己不斷出現在高機率可以學習寫作的場合,每次修改(或吵架),都是賺到。
以上是我建立系統的三個工具,歡迎和我分享你的經驗。
▍目標,真的這麼不好嗎?
其實我最近還去上了林安平老師的目標管理課(感謝「老獅說短影音學院」揪團)。聽起來很雙標,不過老師的「達標策略 3X3」其實是一套系統。簡單來說:你訂下年度目標,再用年度目標推算季目標。
關鍵來了:接下來就忘掉它們,專心在每天的三個目標(與目標達成度的反思)。直到執行了三個月,再回頭檢視季目標是否達成,或需要調整。
注意到了嗎?這方法雖然名為「目標」,卻是長期、重覆並透過反思確認自己在做對的事情,的一套「系統」。這下你就懂了:系統性地執行目標,就不會受到目標成癮之苦。
最後!
上禮拜和大家徵件我的新書《有效伴侶對話》的靈感後,很感謝幾位朋友的回信。
很抱歉,這禮拜忙著寫作,還沒有時間靜下來好好回信。但我一定會回覆的~
如果你也有聽說過「伴侶常見的衝突對話(或主題)」,願意分享給我,讓我使用在新書的案例分享,也歡迎回信給我~
如果你想看應景文章,歡迎參考:【農曆新年專題】這樣的媽寶不離婚!?難道留著過年湊一桌?(連結點我)(這篇也超級長......)
新年快樂!
|
|
嘿,回信給我吧!
我喜歡寫信,也喜歡收信。如果你看了我的信,有了任何感想、疑問與回饋,歡迎你直接回信給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