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file

家齊心理師的電子報

卡住的人生,真的沒辦法改變?


試試這 5+1 個選擇

TA心理學:我們至少還有五種選擇

嗨,Reader

這兩個禮拜來了很多新朋友,歡迎你們!

如果你是這兩個禮拜,因為「系統思考」或「多巴胺」來訂閱的朋友。

我幫你準備了那兩封錯過可惜的電子報:

  • 系統思考:為什麼設定新年目標,不一定是好事?(連結點我
  • 多巴胺:你的慾望不是你的慾望(連結點我
  • 許多朋友對多巴胺這個主題很有興趣——
  • 如果你也是,記得看到最後!

今天,我們來談談「選擇」。

很多人會抱怨:「我的人生困住了……我沒有選擇。」

像是:

  • 老闆不給我加薪,但我又無法離職,我別無選擇。
  • 家人說話很難聽,但我需要住家裡,我別無選擇。

真的如此嗎?

其實,從溝通分析心理學(TA)的角度來看,我們至少還有五種選擇。

5+1 個自我狀態:你比自己想的更有選擇

請先看看這張圖:

溝通分析理論認為,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五種基本的自我狀態。如果你看過皮克斯的《腦筋急轉彎》,這些狀態就像是主角萊莉腦中的情緒小人。在不同情境下,它們會輪流掌控我們的行為與思考。

不過,TA 理論不是依照情緒來分類,而是按照「功能」將這些狀態歸為三大類:

  • 父母狀態(P)
  • 成人狀態(A)
  • 小孩狀態(C)

你可以想像,這三大類就像是你的內在「劇場」,不同角色會在不同時刻登場。

父母狀態(P):你內在的「大人聲音」

父母狀態來自我們成長過程中,從父母或其他權威人物身上內化的聲音。

👉 回想一下:當你小時候想嘗試新事物(例如:把手指伸進湯裡,或舔舔看泥土),你的父母是如何反應的?

  • 有些父母是關心、陪伴型的,這叫做 照顧型父母(NP)。
  • 有些則習慣批評、要求,這屬於 權威型父母(CP)。

這些聲音,可能長大後還會影響你,比如:

  • 「做人要腳踏實地!」(CP)
  • 「天氣冷,別忘了帶外套!」(NP)

小孩狀態(C):你的「原廠設定」

小孩狀態代表我們童年的直覺、情緒與本能。

👉 試著想想:你小時候的自己是什麼樣子?

  • 如果你總是聽話、順從大人,那你可能是 順從小孩(AC)。
  • 如果你比較自由、隨心所欲,那是 自由小孩(FC)。

還有一種特別的狀態是叛逆小孩(RC),他們習慣「反著來」,但其實仍然在意大人的反應。

成人狀態(A):你的「理性決策者」

成人狀態是我們的「當下決策」,用來處理現實問題。

舉例來說,當你打開這封電子報時,也許覺得內容有趣,但你還有別的事要忙,於是評估了一下時間,決定先讀個開頭再說。這就是成人狀態(A) 在運作。

這五種狀態,會如何影響你的選擇?

讓我們看看一個真實故事。

📌 午餐時間,爸爸、六歲姊姊和三歲弟弟一起吃飯。

  • 爸爸已經吃完,低頭滑手機。
  • 姊姊把咖哩飯吃得乾乾淨淨。
  • 弟弟卻磨蹭個半天,一下要看手機,一下又愛吃不吃。

兩分鐘後,姊姊受不了,大聲說:

「弟弟!你再不好好把飯吃完,我就跟把拔先回家,留你一個人在這裡洗盤子!」

弟弟一驚,趕緊把飯吞完。

爸爸?繼續滑手機。

👉 問題來了:爸爸、姊姊、弟弟,分別處在什麼自我狀態?

你可以回信跟我對答案 😉

為什麼這些狀態重要?TA 如何影響你的選擇?

這些狀態,決定了我們如何應對壓力。

📌 舉例 1:那些總是討好的孩子,內心可能有一個嚴厲的聲音。

  • 他們習慣壓抑自己,避免衝突。
  • 但在親密關係中,這股內在壓力可能突然爆發,變成對伴侶的挑剔。

📌 舉例 2:有些人的痛苦,是腦中不斷重播別人的批評。

  • 「你應該更努力!」(內在的 CP)
  • 「可是我好累,不想做!」(內在的 RC)
  • 這種內耗,可能來自成長過程中內化的「驅力」,如 要完美、要努力、要討好、要堅強、要快快快。

📌 舉例 3:有些父母無意間把自己的「小孩狀態」投射到孩子身上。

  • 例如,當母親嫉妒女兒的年輕漂亮時,可能會說:
「哎呦,胖成這樣還穿這麼少,不怕丟臉喔?」
  • 女兒可能內化這個聲音,最終形成:「我不應該穿讓我快樂的衣服。」
  • 這就是 TA 理論所說的 「禁令」,影響著我們的行動選擇。

🎯 我真的有選擇嗎?

  • 如果你曾經覺得自己「別無選擇」,或許只是因為:
  • 對方的「父母狀態」勾起了你的「兒童狀態」。
  • 你一直習慣用同一種自我狀態來應對問題。

但你其實還有 五個選擇

📌 當對方用「權威父母」壓制你,你可以……

  • 用自由小孩耍賴。
  • 用照顧型父母關心對方。
  • 用叛逆小孩反擊。

記得:

  • 「交錯溝通」的目標不是讓大家開心
  • ——是為了結束讓你不舒服的互動。
  • 當這場戲演不下去時,你就成功了。

延伸閱讀

  • 如果你想看比較輕巧的圖文懶人包,可以參考「大人的繪本(臉書連載中)
  • →這是我用大人繪本的形式+溝通分析的理論,來談一談長大成人常有的疑問。
  • 如果你想看長文,特別是前面提到的「驅力」概念,可以參考「人生劇本:轉大人的故事(網誌文章)」。
  • →目前寫了要完美、要努力,之後可能會再補上其他的。
  • 以上的文章都在這裡(連結點我),歡迎參考。

想更深入了解多巴胺?

很多朋友回信說,想學習 多巴胺的科學與應用,但苦於 Andrew Huberman 的影片是英文,不知道怎麼入門。因此,我想辦一場 多巴胺讀書會,一起討論:

📌 《多巴胺國度》《慾望分子多巴胺》(兩本書)
📌 Andrew Huberman 的 Podcast(包含文章沒寫到的多巴胺法則)

👉 時間:3/5(三)晚上
👉 地點:台北(近古亭捷運站)
👉 形式:實體 小聚會
👉 費用:每人約 200-300 元(依實際場地費為準)

如果你有興趣,請回信告訴我「想參加」!
確定辦成後,我會 優先通知有回信的夥伴,一起來聊聊多巴胺!

嘿,回信給我吧!

我喜歡寫信,也喜歡收信。如果你看了我的信,有了任何感想、疑問與回饋,歡迎你直接回信給我。

家齊心理師的電子報

#心理學 #人際關係 #溝通分析 #愛情心理學

Share this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