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慾望不是你的慾望......


因為多巴胺這惱人的小東西。

新的一年,請讓你的多巴胺猜不透

嗨,Reader

這禮拜我們來談談多巴胺。

這個小傢伙,不只掌管我們的快樂,也影響了追尋目標、滿足慾望的動力。簡單來說,那些讓你想得到但「伸出手拿不到」的感受,都跟多巴胺有關。

歡迎先看前導文(連結點我)。

多巴胺三原則

我開始研究多巴胺,其實是一位「男性成長」的老師建議的。 他說:「男人應該學習多巴胺的知識,才不會被慾望困住。」

確實。許多男人在長大期間,受到了電玩、色情片與賺大錢等慾望的挑戰。 有慾望沒有不對。但沒有管理好多巴胺,就會淪為慾望的奴隸。

因此我趁著今年春假,收聽了安德魯·胡貝爾曼(Andrew Huberman)的 Podcast 。他有一集內容(連結點我),專談多巴胺。我從中學到了以下三個重點:

  • 維持多巴胺濃度的關鍵,不在於提升它——而是別讓它掉得太快
  • 一次攝取了過量的多巴胺,會讓你接下來的多巴胺濃度長期處於低點
  • 太習慣使用多巴胺補充劑提神、甚至「混酒」(像是咖啡+能量飲料),長期來說會損害你的動力與能量。

基於這三點原則,安德魯說:「想要照顧好你的多巴胺濃度——維持快樂、動力與完成目標的執行力,就必須運用『間歇性獎勵』來管理多巴胺。」

間歇性獎勵

健身圈有一句話是:讓你的肌肉猜不透(Keep your muscle guessing)。 間歇性獎勵,就是「讓你的多巴胺猜不透」。

很多人要做一件痛苦的大事——像是準備考試、去健身房,會為了「振作」而把多巴胺給補滿。也許是喝咖啡 + 聽音樂 + 滑手機等。簡單來說,就是過量刺激。

然而,一旦多巴胺攝取過量,長期來說你的動力會不升反降,精神會更加萎靡、沒力氣。這是因為前面提到的原則(二):一次攝取了過量的多巴胺,會讓你接下來的多巴胺濃度長期處於低點。

因此,安德魯建議我們「不要每次都創造完美的多巴胺體驗」,而是不斷改變「會引發多巴胺濃度的活動」。像是隨機出菜的無菜單料理。

方法有三:

  1. 回歸單純。如果你平常健身前會聽音樂,嘗試有幾天不聽音樂運動,不依賴外部刺激提升多巴胺。也可以檢查自己是否太常使用雙重,甚至多重刺激來提神。也許一時半刻戒不掉,但可以嘗試一個禮拜,改個一兩天就好。
  2. 變換體驗。也就是:不斷打破多巴胺的預期。如果平常你都一個人讀書,嘗試有幾天找朋友一起讀。如果你都在咖啡館寫作,嘗試改成邊走邊用語音輸入法記下來(我最近就是這樣)。
  3. 隨機策略。你也可以用更間單粗暴的方式,丟銅板。丟銅板還有個好處:變換每天的菜單,需要動用大腦決策的資源。但這些資源有限又寶貴,最好以自動化(也就是「系統」)的方式進行——丟銅板,是最簡潔的隨機系統。

讀到這,讓我想起一件事:
擅於管理多巴胺,或許是情緒成熟大人的必備能力。

情緒成熟的大人

很多人覺得「長大就是沒情緒」,彷彿把自己內心的小孩給殺死了。不過,我的看法正好相反——許多真正成熟的大人不是沒情緒,只是沒必要把這一面展現給你看。

成熟大人不是沒情緒,而是會看場合。
那麼,這與多巴胺管理有何關係呢?


也許成熟大人的不動聲色,恰好控制了多巴胺濃度的天花板。快樂的事情不過度追求,難過的事情也不卡住太久。而多巴胺的原理是:衝得越快,跌得越深。


能夠有效調節情緒的成熟大人,
同時也保護了自己的多巴胺不受震盪。

——

你對多巴胺的知識有興趣嗎? 歡迎回信讓我知道。
我們可以進一步聊聊。拜個晚年,新年快樂!


嘿,回信給我吧!

我喜歡寫信,也喜歡收信。如果你看了我的信,有了任何感想、疑問與回饋,歡迎你直接回信給我。

Read more from

試試這 5+1 個選擇 TA心理學:我們至少還有五種選擇 ↓ 嗨,Reader: 這兩個禮拜來了很多新朋友,歡迎你們! 如果你是這兩個禮拜,因為「系統思考」或「多巴胺」來訂閱的朋友。 我幫你準備了那兩封錯過可惜的電子報: 系統思考:為什麼設定新年目標,不一定是好事?(連結點我) 多巴胺:你的慾望不是你的慾望(連結點我) 許多朋友對多巴胺這個主題很有興趣—— 如果你也是,記得看到最後! 今天,我們來談談「選擇」。 很多人會抱怨:「我的人生困住了……我沒有選擇。」 像是: 老闆不給我加薪,但我又無法離職,我別無選擇。 家人說話很難聽,但我需要住家裡,我別無選擇。 真的如此嗎? 其實,從溝通分析心理學(TA)的角度來看,我們至少還有五種選擇。 5+1 個自我狀態:你比自己想的更有選擇 請先看看這張圖: 溝通分析理論認為,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五種基本的自我狀態。如果你看過皮克斯的《腦筋急轉彎》,這些狀態就像是主角萊莉腦中的情緒小人。在不同情境下,它們會輪流掌控我們的行為與思考。 不過,TA 理論不是依照情緒來分類,而是按照「功能」將這些狀態歸為三大類: 父母狀態(P) 成人狀態(A)...

這(應該)不是打臉文...... 當你「目標成癮」時,系統是解藥 ↓ 嗨,Reader: 向大家拜個早年!新春愉快,願你像蛇一樣蛻變新生。今天的文章,要應景地聊一聊:為什麼勤於設定新年目標,不見得是好事?這主題不小。前導文「千萬別對目標成癮:那讓你短視近利,又難以持續」我發在臉書(連結點我),歡迎先行前往閱讀。如果你還算習慣我在電子報的寫作風格,也可以直接看下去。 系統 VS. 目標 其實,這系列的文章始於我最近的疑問:「一直都聽到別人說要建立系統。像是寫作要有寫作系統,理財要有理財系統,就連去健身房運動的課表,最好也要系統化......」「他們口中的『系統』,具體來說到底是什麼東西?」 為了解決這個疑問,我找到三本書。 動機強化全書 The Little Black Book of Workout Motivation 萬維鋼的《佛畏系統》 人生勝利聖經 Tools of Titans 我運氣很好。第一本動機強化全書,是我在圖書館的未上架書車挖到的。當時看這書名,也沒想到會跟系統有關。結果我隨手一翻就看到第 6 章,「系統化:聰明實現你的目標」。...

2025的第一天,我面臨了抉擇 呼吸。只要呼吸就能夠繼續 ↓ 嗨,Reader: 新年快樂!我從九天八夜的自行車環島,順利回到台北了。回想這一路上,就像是神話學家約瑟夫·坎伯 (Joseph Campbell)所說的英雄之旅。 為什麼會這樣?我在這封信,慢慢和你聊聊...... 先從2025年的第一天說起 還記得2025的第一天,你在做些什麼嗎?那天中午,在屏東的海豚灣,我第一次閃過「放棄」的念頭。 前一天跨年,從嘉義騎到高雄的122公里,我幾乎沒有記憶了。從12/31下午開始就不舒服的我,疑似得了腸胃型感冒。我幾乎是邊打嗝,邊聽著腸胃的攪動,與大腿肌肉的哀號,騎到了高雄。 一到了高雄駁二的旅館,我就感覺身體沉重得要命。聽著外面跨年的喧鬧,酒吧的節奏,以及煙火。我只有一個念頭:睡覺。 那讓我想起小時候,遇到不順利的事情,就會跑到床上、閉上眼睛,趕快讓自己睡著。彷彿只要睡過了那一晚,那些難受,就會自然散去。 然而,迷迷糊糊跨一個年的我,並沒有成為全新的人。光是踩上自行車的踏板,我就覺得全身沒力。如果前一天肌肉是在哀號,今天顯然就是尖叫了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