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宮格筆記 / 如何才能絕對完美(且不焦慮)


答案,或許會讓你想不到...

9 X 9 = 81個小行動

嗨,Reader

這個週末,我到了杉林溪。上次到這,應該是我五歲的時候。今天這封電子報,就是在杉林溪的夜晚寫給你的。

九宮格筆記法

大谷翔平所在的道奇隊,拿到世界大賽冠軍了!據說他在16歲,還是小高一的時候,就用「九宮格筆記法」寫下了他的目標「八球團第一指名」(有八支職業球隊,要第一個選他的意思)。

以下,是他在2010年,也就是登上世界棒球頂點的14年前,所寫下的九宮格筆記:

中文版如下:

我自己呢,也在去年《教學即興力》出版之前,寫下我的第一份九宮格筆記法(是的,當時是用九宮格筆記,來規劃這本書的!)。筆記如下,給大家看看:

其實,你現在上網搜尋「九宮格筆記」,可以找到很多資料與模版。這裡就不再贅述。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,我實作「九宮格筆記法」後發現的訣竅。

一、先從最中間那一格開始寫→並定義那一格的目標「有多遠」

九宮格筆記法,顧名思義是由「九個九宮格」所組成的。最正中間的那一格,決定了你要如何填寫剩下的八十格(九九八十一嘛)。這一格,可以說是你人生的「核心目標」。也是最難填的。

我很推薦大家,不只先從正中間這格開始填,還要願意在這一格「花時間」。也就是好好地想一想:「什麼會是我在一年後、三年後、五年後,想要達成的目標?」或是,「當我一年後、三年後、五年,出現在哪裡、在做些什麼,我會告訴我自己『真好,我做到了!』」

以上的問句,有兩個重點:

一個是時間軸(一年、三年、五年),你也可以依照自己的狀況,改成三個月、六個月或九個月等。人是這樣的,當我們有明確的「時間」刻度,就比較能具體想像自己的目標。

另一個是「出現在哪裡?在做些什麼?」很多時候,我們的目標都太快有效率了。畢竟,像是SMART原則等概念,都會提醒我們要讓目標具體化、可計算。這運用在組織績效或許很不錯,但如果是個人目標,我反而會建議先從「置身其中的畫面」想像起,再加入SMART原則。

舉個最通俗的例子:

比起一開始就在正中間寫下「我要年收兩百萬!」不如先想看看,「當我賺到一筆自己也滿意的大錢後,我會希望自己出現在哪裡?又在做些什麼?」
說不定,當這個「畫面」出現後,你會發現自己需要的,不見得是那「兩百萬」整……

很推薦大家都做看看這個想像練習,並讓直覺浮現的答案,給你自己一個驚喜。

二、正中間的那一格,決定了其他八格怎麼寫→這八個次目標,就是完成核心目標的八大關鍵

當你完成了正中間的那一格,就可以開始思考其他八格到底該填上什麼,才能夠達到中間這格核心目標?很多人看過大谷翔平的九宮格筆記法,都對他寫上了「運氣」這個次目標(實際作法像是撿垃圾、珍惜球具),津津樂道。(話說,日本人是真的很以「大家一起把球場整理乾淨吧!」為傲欸XD)

不過,我倒不覺得,就因為大谷翔平在九宮格寫了「運氣」,就代表你也要寫下「運氣」這個元素。如果我們仔細看看大谷寫的九宮格筆記,就會發現:

這八格次目標有非常專業的硬實力(像是大谷翔平身為棒球員,會特別注重球質、球速、變化球的進壘角度),同時也有人品、心態、運氣等軟實力。軟硬比(?)大概是 3:5 。

這,才是我覺得你在寫九宮格筆記時,特別值得留意的地方:在自我成長的路上,你是否兼顧了硬實力(專業)與軟實力(人性)?

專業要強,當然沒話說。但我在諮商中看過太多人專業實力一流,卻在實力被看見、升任小主管後,因為做不到識人、懂人性、領導人,反而困在中階主管的位置,動彈不得。

既無法,也沒臉回去當基層。(或著更糟的是,因為看不順眼底下人做事,最後每件事都變成「不如我來做」),但又因為管理能力有限,而遭遇了職涯天花板。要升,也升不上去。

填到這八格時,請思考一下,你要如何分配軟實力與硬實力?

三、最後,你不一定能填滿這九九八十一格……

有位心理治療師說過,「一個人沒說出口的,跟他說了的,同樣重要。」同樣地,你填得滿的九宮格,與填不完的空白格子,一樣重要。先別責怪自己,怎麼填不完。而是練習好奇一下:這個空白,是怎麼發生的呢?

是因為不熟悉,所以不知道該填上什麼?
或著這是別人覺得該做的,你其實還好?
也許這個目標太新了,還需要慢慢探索?

空白,並不意味著偷懶,而是代表尚未發生的可能性。我認為,寫九宮格筆記法最重要的,就是別像寫新年計畫那樣—行事曆填得滿滿的,卻沒有半個做得到。

比起硬要把格子填滿。我建議,想要嘗試九宮格筆記法的你:就算無法填滿所有的格子,先把這張表掛起來吧。每天都看一看這份筆記,把它好好地放在心裡。或許有一天,你就會知道,那些空掉的格子,該填上什麼東西。

喔對了,就在大谷翔平拿到世界大賽冠軍的那一天,我完成了今年最得意的課程《進階場構實作》的九宮格筆記。也給你看看吧!

如果你也想寫看看九宮格筆記,我準備了一個模版給你(下載點我

也歡迎跟我分享你寫的九宮格筆記。

本週金句

問:
誰能夠完全不焦慮?
答:
死人。
問:
如何才能絕對完美?
答:
什麼都不做的時候。

於是,我們可以得到兩個結論:

絕不焦慮,只有死人才可以做得到
(因為他無法擔心未來,或是胸悶心悸)
絕對完美,只存在於你徹底不動時
(因為只要一行動,就有可能需要調整)

(第一句,我忘了是在哪本國外的心理書看到的,我轉譯成了冷笑話的版本。)(第二句,則是出自之前介紹過的,武志紅的《深度關係》。這說明了完美主義者,總是會有「拖延病」的原因)

嘿,回信給我吧!

我喜歡寫信,也喜歡收信。如果你看了我的信,有了任何感想、疑問與回饋,歡迎你直接回信給我。

Read more from

試試這 5+1 個選擇 TA心理學:我們至少還有五種選擇 ↓ 嗨,Reader: 這兩個禮拜來了很多新朋友,歡迎你們! 如果你是這兩個禮拜,因為「系統思考」或「多巴胺」來訂閱的朋友。 我幫你準備了那兩封錯過可惜的電子報: 系統思考:為什麼設定新年目標,不一定是好事?(連結點我) 多巴胺:你的慾望不是你的慾望(連結點我) 許多朋友對多巴胺這個主題很有興趣—— 如果你也是,記得看到最後! 今天,我們來談談「選擇」。 很多人會抱怨:「我的人生困住了……我沒有選擇。」 像是: 老闆不給我加薪,但我又無法離職,我別無選擇。 家人說話很難聽,但我需要住家裡,我別無選擇。 真的如此嗎? 其實,從溝通分析心理學(TA)的角度來看,我們至少還有五種選擇。 5+1 個自我狀態:你比自己想的更有選擇 請先看看這張圖: 溝通分析理論認為,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五種基本的自我狀態。如果你看過皮克斯的《腦筋急轉彎》,這些狀態就像是主角萊莉腦中的情緒小人。在不同情境下,它們會輪流掌控我們的行為與思考。 不過,TA 理論不是依照情緒來分類,而是按照「功能」將這些狀態歸為三大類: 父母狀態(P) 成人狀態(A)...

因為多巴胺這惱人的小東西。 新的一年,請讓你的多巴胺猜不透 ↓ 嗨,Reader: 這禮拜我們來談談多巴胺。 這個小傢伙,不只掌管我們的快樂,也影響了追尋目標、滿足慾望的動力。簡單來說,那些讓你想得到但「伸出手拿不到」的感受,都跟多巴胺有關。 歡迎先看前導文(連結點我)。 多巴胺三原則 我開始研究多巴胺,其實是一位「男性成長」的老師建議的。 他說:「男人應該學習多巴胺的知識,才不會被慾望困住。」 確實。許多男人在長大期間,受到了電玩、色情片與賺大錢等慾望的挑戰。 有慾望沒有不對。但沒有管理好多巴胺,就會淪為慾望的奴隸。 因此我趁著今年春假,收聽了安德魯·胡貝爾曼(Andrew Huberman)的 Podcast 。他有一集內容(連結點我),專談多巴胺。我從中學到了以下三個重點: 維持多巴胺濃度的關鍵,不在於提升它——而是別讓它掉得太快 一次攝取了過量的多巴胺,會讓你接下來的多巴胺濃度長期處於低點 太習慣使用多巴胺補充劑提神、甚至「混酒」(像是咖啡+能量飲料),長期來說會損害你的動力與能量。...

這(應該)不是打臉文...... 當你「目標成癮」時,系統是解藥 ↓ 嗨,Reader: 向大家拜個早年!新春愉快,願你像蛇一樣蛻變新生。今天的文章,要應景地聊一聊:為什麼勤於設定新年目標,不見得是好事?這主題不小。前導文「千萬別對目標成癮:那讓你短視近利,又難以持續」我發在臉書(連結點我),歡迎先行前往閱讀。如果你還算習慣我在電子報的寫作風格,也可以直接看下去。 系統 VS. 目標 其實,這系列的文章始於我最近的疑問:「一直都聽到別人說要建立系統。像是寫作要有寫作系統,理財要有理財系統,就連去健身房運動的課表,最好也要系統化......」「他們口中的『系統』,具體來說到底是什麼東西?」 為了解決這個疑問,我找到三本書。 動機強化全書 The Little Black Book of Workout Motivation 萬維鋼的《佛畏系統》 人生勝利聖經 Tools of Titans 我運氣很好。第一本動機強化全書,是我在圖書館的未上架書車挖到的。當時看這書名,也沒想到會跟系統有關。結果我隨手一翻就看到第 6 章,「系統化:聰明實現你的目標」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