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看棒球嗎? / 成年人的自律


原來這篇文章跨越了23年......

我、父親與棒球

嗨,Reader

你看棒球嗎?這禮拜,想說說我與棒球的故事。(這禮拜有些新朋友加入,還沒看過棒球-1,也就是上集的朋友,歡迎點我閱讀

棒球-2

一位熱愛棒球的同事問我,「你現在,還看球嗎?」

「要再次愛上一隻球隊,實在太辛苦了。」我說。

幾天後,我跟家人第一次去大巨蛋看球。

一開始會想進場,是因為爸爸住院時,我們看著台綱的比賽。

坐在床上的他,突然問我,「大巨蛋的票,會很貴嗎?」

我突然想起了第一次看球,是他帶我去的。

那是2001年,我高一。也是彭政閩的新人年。

在那之前,我爸爸就已經開始看棒球了。

他會在報紙上細數陳義信、林易增、李居明這些名字......

而我偶爾會跟著看電視放的球賽,或是報紙上的比分。

並用相當白癡的方式選擇「我的球隊」。

我選的是三商虎。原因只是,那時候的我很愛吃三商巧福。

不是什麼太認真的理由。

而爸爸帶我第一次進場,是在2001年的季後賽。

辦在台中的第四場比賽,兄弟象輸了。我卻愛上了這支球隊。

即使到了第七局,還是四比零落後,卻依然沒有放棄的兄弟。

硬是把統一逼進了延長賽。雖然最後氣力放盡,還是輸了球。

那一年,這支「永不放棄」的球隊,讓我第一年看球,就體會到了:

熱愛的球隊得到總冠軍,是什麼滋味?

回到了2024年。這一次進到大巨蛋。我說服自己:

我沒有特別支持的球隊。這就是一場娛樂秀(畢竟都有啦啦隊了)。

進場時,身為主場的味全發了「衝鋒旗」給我們。我想說拿了也不錯,體會看看其他球隊的應援。

嗯,其他?

我們選在本壘版後方,跟著味全啦啦隊轉著紅旗。還蠻好玩的。

但我發現,當兄弟的球員打出安打,選到四壞,或是盜壘成功時.......

我的身體不自覺地跟著往前傾。就像是我也在跑壘一樣。

看著外野整齊又大聲的黃色象迷,大聲喊著「加油!」。

喜歡一支球隊,好像蠻棒的。即使這意味著受傷、困惑與背叛。

2001年後,兄弟開始了三連霸之旅。身為「二代象」球迷的我,與有榮焉。

不過,那時候在網路上,總是有些一代象阿北大叔不屑地說:

「啊,你們還在看喔?那都打假的啦。」

當時正一頭熱的我,哪聽得進去這種酸言酸語?

心想阿北就是年紀大了沒熱情,才這樣看不順眼我們年輕人。

然後,到了2009年,我在電腦面前看著兄弟象的李濠任。

在延長17局的球賽,飆出了 147 km/hr 的速球!

在三振統一的打者後(是的又是統一)振臂狂吼。

那一年,我們沒拿到總冠軍。但像一位網友寫的:

「這個結果不是最令象迷傷心的」

「當年度最心碎的MVP,要頒給地檢署隊」

新聞上的那些名字,是前幾天還穿著球衣的英雄。

他們依然「永不放棄」嗎?或是他們早就做了選擇。

李濠任的名字,也在其中。一直到今天,我依然不懂:

如果他早就放棄了棒球,那我看到的那顆147km/hr內角球。

到底是帶著什麼心情而投的呢?

大巨蛋的這場球賽來到後半段,兄弟與味全依然戰成0比0平手。

雙方開始推出自己的Closer(終結者,通常是負責結束比的投手)。

現在的終結者,都可以飆到 150 km/hr 以上了。

我叫不出他們的名字。甚至在N轉頭問我「為什麼延長賽會從二壘有人開始」的時候,一臉慌張地看向爸爸。

而我爸,好整以轄地說,「喔,這是今年才加入的規則啦。」

兄弟象換上了張志豪代打。這是少數我依然記得的名字。

身為老將的他,打了一支兩分全壘打。我記得,那個劃過天際的白色線條。

當球飛出了全壘打牆,在一片紅色的味全球迷中,突然站起了十來個象迷,舉起雙手歡呼。

我沒有站起來。但我用力地振臂,同時感受到了自己強烈的心跳。

我記得這個感覺。我也記得,曾經說服自己「不要在乎就不會受傷」的我。

以及在電視機前面,跟著投手一起甩臂的我。只因為學長說球要投快,就要練甩毛巾。

那一場,我們贏了。

離開大巨蛋、要搭捷運時,我驚訝地發現:我爸竟然對於兄弟的投手群,如數家珍。

他記得每個人的名字。

我告訴爸爸我的驚嘆,他問我,「你現在還記得的球員,應該沒有很多了吧?」

他也記得我的不看球。

我告訴他,大概還記得陳子豪、張志豪。他說,他們現在都是老將了。

我們搭上了捷運。離開了球場。但依然講著棒球的話題。像是味全徐若熙的比賽很可以看之類的......

原來,我爸一直都在。

原來,棒球也一直在。

本週金句

「小孩子才談對錯,成年人只談利益。」「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,是向下相容,克制糾正他人的慾望。」 —劉潤

個人意見:

介於「對錯」與「利益」之間,還有一個「後果」。關於後果,我最喜歡舉的例子是,如果今天下雨,你不帶傘,就是會淋濕。這就是一個自然後果。

就算你覺得老天不公平,為什麼一場雨只下我這,偏偏不去下他那。不帶傘(或穿雨衣),就是會淋濕。依然是一個自然後果。

我們常常會「變小孩」,卡在對錯與公平。就心理學來說,其實是渴望別人成為一個順著我們的父母,告訴我們:「別家小孩這樣實在太不應該了!」「你很棒,你才是對的!」

因此,常常變小孩的人,其實也會勾到別人去當他爸或他媽。軟爛不講武德的小孩,就這樣跟辛勞或縱容的老媽老爸黏在一起。

所謂的「成年人」,之所以要「向下相容,克制糾正他人的慾望」,其實不是冷漠或自私,而是明智地不去當別人的爸媽,藉此阻斷別人巴著你不放的機會。

嘿,回信給我吧!

我喜歡寫信,也喜歡收信。如果你看了我的信,有了任何感想、疑問與回饋,歡迎你直接回信給我。

Read more from

試試這 5+1 個選擇 TA心理學:我們至少還有五種選擇 ↓ 嗨,Reader: 這兩個禮拜來了很多新朋友,歡迎你們! 如果你是這兩個禮拜,因為「系統思考」或「多巴胺」來訂閱的朋友。 我幫你準備了那兩封錯過可惜的電子報: 系統思考:為什麼設定新年目標,不一定是好事?(連結點我) 多巴胺:你的慾望不是你的慾望(連結點我) 許多朋友對多巴胺這個主題很有興趣—— 如果你也是,記得看到最後! 今天,我們來談談「選擇」。 很多人會抱怨:「我的人生困住了……我沒有選擇。」 像是: 老闆不給我加薪,但我又無法離職,我別無選擇。 家人說話很難聽,但我需要住家裡,我別無選擇。 真的如此嗎? 其實,從溝通分析心理學(TA)的角度來看,我們至少還有五種選擇。 5+1 個自我狀態:你比自己想的更有選擇 請先看看這張圖: 溝通分析理論認為,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五種基本的自我狀態。如果你看過皮克斯的《腦筋急轉彎》,這些狀態就像是主角萊莉腦中的情緒小人。在不同情境下,它們會輪流掌控我們的行為與思考。 不過,TA 理論不是依照情緒來分類,而是按照「功能」將這些狀態歸為三大類: 父母狀態(P) 成人狀態(A)...

因為多巴胺這惱人的小東西。 新的一年,請讓你的多巴胺猜不透 ↓ 嗨,Reader: 這禮拜我們來談談多巴胺。 這個小傢伙,不只掌管我們的快樂,也影響了追尋目標、滿足慾望的動力。簡單來說,那些讓你想得到但「伸出手拿不到」的感受,都跟多巴胺有關。 歡迎先看前導文(連結點我)。 多巴胺三原則 我開始研究多巴胺,其實是一位「男性成長」的老師建議的。 他說:「男人應該學習多巴胺的知識,才不會被慾望困住。」 確實。許多男人在長大期間,受到了電玩、色情片與賺大錢等慾望的挑戰。 有慾望沒有不對。但沒有管理好多巴胺,就會淪為慾望的奴隸。 因此我趁著今年春假,收聽了安德魯·胡貝爾曼(Andrew Huberman)的 Podcast 。他有一集內容(連結點我),專談多巴胺。我從中學到了以下三個重點: 維持多巴胺濃度的關鍵,不在於提升它——而是別讓它掉得太快 一次攝取了過量的多巴胺,會讓你接下來的多巴胺濃度長期處於低點 太習慣使用多巴胺補充劑提神、甚至「混酒」(像是咖啡+能量飲料),長期來說會損害你的動力與能量。...

這(應該)不是打臉文...... 當你「目標成癮」時,系統是解藥 ↓ 嗨,Reader: 向大家拜個早年!新春愉快,願你像蛇一樣蛻變新生。今天的文章,要應景地聊一聊:為什麼勤於設定新年目標,不見得是好事?這主題不小。前導文「千萬別對目標成癮:那讓你短視近利,又難以持續」我發在臉書(連結點我),歡迎先行前往閱讀。如果你還算習慣我在電子報的寫作風格,也可以直接看下去。 系統 VS. 目標 其實,這系列的文章始於我最近的疑問:「一直都聽到別人說要建立系統。像是寫作要有寫作系統,理財要有理財系統,就連去健身房運動的課表,最好也要系統化......」「他們口中的『系統』,具體來說到底是什麼東西?」 為了解決這個疑問,我找到三本書。 動機強化全書 The Little Black Book of Workout Motivation 萬維鋼的《佛畏系統》 人生勝利聖經 Tools of Titans 我運氣很好。第一本動機強化全書,是我在圖書館的未上架書車挖到的。當時看這書名,也沒想到會跟系統有關。結果我隨手一翻就看到第 6 章,「系統化:聰明實現你的目標」。...